从古代税收史看土地财政,或许能理解楼市的底层逻辑

来源:未知   作者:不详   发布时间:2024-03-21 11:40   点击:953次
摘要:有的人不服气,留言说中国古代就是没有开发商,国家也不垄断土地,王朝照样儿能存续300年,为什么。很多人都说管仲是现代人穿越回去的,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牛叉的经济学水准。

北京章哥,房地产从业20年,通晓业内门道,我不做所谓的“专家”,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

一、

前些日子我写了篇商鞅变法的小文章,借以说明房地产何以会成为支柱产业。有的人不服气,留言说中国古代就是没有开发商,国家也不垄断土地,王朝照样儿能存续300年,为什么?

谁说古代没有开发商啊?只要是有盖房子的,开发商就一定存在,甚至古代的开发商赚的更狠。比如南宋时期,临安的住房紧缺,皇帝就下令建造“塌房”,也就是公租房,直管公房,租给百姓以牟利。

再比如,老北京的首富是谁?兴隆马家,繁荣延续600年,因为他们家就是开发商,或者是建筑商,总承包商。老祖宗马天禄,在永乐时期就开办了“兴隆木厂”,为修建紫禁城提供原材料和建筑队。之后历代子孙都承揽皇家园林的修建,也承接民间工程。一直到清朝灭亡,朝廷还欠着他们家工程款呢,往少了说都有几十万两,一张3万多两银子的账单后来成了马家的传家宝。

解放初期,马家末代传人光捐赠给政府的房产就高达1400多间,再加上100多家公司的股份,想想这是多大的财富吧。他们家的祖宅就是马家花园,在魏家胡同18号,也叫马辉堂花园,总面积十多亩地,8000平米。马旭初老爷子在解放前娶的是北京市长的女儿,办了场北京城最隆重的婚礼。这就是老北京的开发商,比现在的牛叉多了。

二、

不说这些了,这篇写一下中国的古代财税史,看看是否能有启发或借鉴。

税的最原始形式是什么?

看这个字就知道了,禾,也就是粮食谷物,纳税就是交公粮,皇粮就是国税,延续了2600多年,直到2006年才完全废除。

那这2600年从什么时候开始算的?

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也就是承认土地私有,但得给国王交税,鲁国也就因此而强盛。但这实际上没什么,鲁国只不过是追认了当时的现实情况而已。在此之前一直是有土地税的存在的,只不过土地属于王权罢了,也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了春秋时期,王田制度早就瓦解,所谓的初税亩就是在法律上承认的形式,有没有都无所谓,不影响历史进程。

而在鲁国改革之前,他们的邻居齐国,出了一个真正的改革家,那就是“管仲”。就是“管鲍之交”的管仲,也就是辅佐“公子小白”的那个。诸葛亮最佩服的就是他,在卧龙岗上经常自比“管乐”,这管乐指的不是笛子小号萨克斯的管乐,而是两个人,一个经济,一个军事。

军事是乐毅,曾统帅五国联军,连下齐国70余城,差点儿被灭国。而管仲就曾经是齐国的国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对内进行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甚至被尊称为“仲父”。

齐桓公姓姜,是姜子牙的后代。他们家的“氏”是吕,所以姜太公也叫“吕尚”。小白是齐桓公的名,也不知道谁给他起的,很贴切的体现了他的特点。真的就是个治理国家的小白,什么都不懂。贪吃好色才是小白君的人生追求。但他有一点好处,就是完全信任管仲,随便他去折腾,自己只是享受成功果实就好了。所以,什么都不管的帝王,或许才是贤君。

三、

之所以管仲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所重视、学习,就因为他创造性的发明了一整套的经济手段,让齐国在短时间内富国强兵,威震天下。

很多人都说管仲是现代人穿越回去的,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牛叉的经济学水准?还真有可能,要不然都无法解释为什么到现在的经济学案例都用他的事迹。其实如果总结管仲的管理手段,无非就是八个字“管制宏观,放开微观”,或者说就是四个字“抓大放小”。

但这事儿说起来简单,实际上很难很难。抓大,什么是大?放小,哪些能放不能放?粮食生产算不算大,可吃大锅饭就是没效率,大家一块儿饿肚子。老百姓扯闲话算不算小,可一旦完全放开就会谣言四起的惹麻烦。所以,只有精准的判别与管理,才能看出管理者的水平。

当然,一切政策都是摸索中前进的。管仲一上台也是这么干,先进行改革开放,放开流通业,鼓励老百姓做生意。而且改善投资经营环境,并给予免税甚至是补贴的优惠。只要是来齐国投资做生意的,投资越大,拉来的货物越多,给的政策越好。甚至说他在都城临淄一口气开了七家夜总会,专门教出门在外的客商们在床上学外语,还是警察不抓的那种。因此,之后历朝历代青楼妓院等场所,所供奉的祖师爷都是管仲。

但是,这种商业税在管仲看来都是小钱,而且收起来也比较困难,他的大头儿在另外一个方向上,那就是要控制宏观经济。怎么控制?也从商品入手,简单说就是六个字“官山海,控源头”。

四、

何为官山海?

简单说就是大山大海是官家的,也就是皇帝国家的。再换一种说法就是控制资源。那在当时什么是资源?盐和铁,这就是后代盐铁专卖的源头。

为什么要控制初始资源,太简单了,刚需,谁都离不开的东西。想活着就得吃盐,想种地就得有农具的铁器,否则就活不下去。那只要把这些东西控制住,老百姓就只能主动的求着喊着来送钱。

当年管仲就算账了,如果征收人头税,比如说收1万个人的税吧。得至少派下去上百人,一个一个的找啊、查啊、劝啊、吵啊,实在不行还得打架甚至是抄家,太费劲了。弄不好征收1万斤谷子,这帮征税的就先吃掉5000斤,还惹出一堆麻烦,不划算。

而如果控制住了盐呢,每斤随便涨他几个钱就行,让商人去卖,老百姓自然抢着买,这征税多省事啊?铁器也一样,官家专营,别的地方买不到,那想涨就涨,想降就降。国家政府缺钱了就多涨点儿,老百姓的埋怨太多了就降点儿,随心所欲,价格销量完全控制在政府手中。而且通过盐的销量,还能大致估算出人口规模,那一旦想征其他的税种,这数据就是税源税基的证据。

而且管仲还打了个比方,比如说征税,既要征收原料麻,也要征收成品布,当然主要是征收原料。然后看着市场价格的波动,一旦手里缺钱了,那就先提高原料麻的税率,这样麻的价格就会上涨。麻涨了布就会涨,此时再征收布的税,那就能收到更多的钱。布涨价了,老百姓就会抢着囤积布匹,此时再抬高原料麻的税率就更有理由了,同样还能收到更多的钱。反正就是两头赚,怎么都划算。而且主要是这无论原料和成品都由国家机构管控,不怕出乱子。

所以管仲有一个非常牛叉的观点,影响了后世历代王朝的收税制度,那就是收税要“取之无形,使人不怒”。也就是尽量降低税收成本,减轻民间的纳税痛苦。这在西方也有谚语,那就是“拔最多的鹅毛,听最少的鹅叫”,降低舆情,收钱的同时还落个耳朵清净。

五、

官山海的政策被后代众多帝王都严格执行了。最著名的就是汉武帝。为了打匈奴,他不得不从民间搜刮财富,毕竟打仗太花钱了。于是汉武帝重用商人出身的桑弘羊,屹立朝纲达40年,帮汉武帝穷兵黩武立下汗马功劳。

桑弘羊首先做的就是金融管制,把发钞权控制在中央,想超发就超发,什么白金币、皮币等等,都是虚值货币,说值多少就值多少。表面是只针对权贵阶级,但实际上最终都是传导到民间普通百姓,毕竟百姓才是真正创造财富的人群,权贵们只是聚敛、分配和消费财富。

还有桑弘羊还实行了平准制度,也就是对某些刚需商品进行国家专营。这次不光是盐和铁了,还有酒,再加上临时的一些东西,都只能由国有企业统购统销。统销的时期再实行均输法,也就是如果东西太贵了就多投放点儿,平抑物价,别把老百姓逼急了造反。

控制生产原料和紧缺物资无可厚非,历朝历代都这么干,这是最大的财源。这些东西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刚需,老百姓离不开而不得不买的。宋朝的时候甚至连醋都专营了,要不然怕老婆们吃的太多,引发家庭矛盾。

对了,汉武帝除盐铁外增加的是酒,所以叫三榷。到了唐朝加上了茶。而到了近代清朝和民国呢,最大的税源是烟土。为什么就好解释了吧,人们容易买起来上瘾而不好戒掉的东西。甚至这些东西还有个特点,能储存,不变质,所以百姓们也愿意囤积,那就更给国家贡献了税收。

六、

管仲对土地税还有个发明,叫“相地而衰征”,也就是到土地跟前相面,看土地质量好不好,估算大概能多少产量,然后按照产值来制定税率。

具体效果不知道怎么样,只能说理念是好的,但执行起来难度太大,也给官员留出了大量的寻租空间。毕竟这玩意儿没标准,就跟人的能力似的,谁也说不好。所以估计这种制度也就是个理想,在2000多年前的制度水平是达不到的。

当然今天没问题了,欧美等国的房产税不就是根据评估值征收吗。开始可能有些争议,价值高低的互相掰扯一阵子,逐渐的也就都接受了,不认可也没办法。

七、

简单的写了管仲的几条经济政策,不知道大家看明白没有。任何一个王朝,收税都是重中之重的事情。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一个政权的兴衰,必定和财政有着解不开的关系。国富民强的时候什么都好,一旦国际陷入财政危机就必定出乱子。

那从管仲的政策可以看出,他喜欢收什么东西的税?刚需品,老百姓必须使用的。然后这种东西还比如容易控制,老百姓自己无法生产的。之后还可以加上几条,能够长期储存,有保值功能,甚至是能上瘾的才更好呢。这种商品几乎天然就是税源,躲也躲不开的。

最后说一句威廉配第的名言,这老头儿是英国古典经济学之父,也是宏观经济学之父。他的名言就是:土地是税收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作为英国资本主义的代言人,他知道一切税收都源于土地,没有地,什么工作都干不了。只要控制了土地,也就是控制了税源。而只有让人们在土地上进行劳动,进行深加工,才能让土地的价值更高,创造更多的财富,也就能收到更多的税收。这只是英国人的观点。

仅供参考。


参考资料

标签: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