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如果没走错路杀进中国,当时中国能抵挡住马其顿方阵吗?

来源:未知   作者:不详   发布时间:2024-03-28 12:01   点击:471次
摘要:事实上,当时秦军的几大统帅,都是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打出来的,面对马其顿方阵这样的结构,自然会扬长避短,不会给亚历山大大帝机会的。战斗的结果,会让亚历山大大帝明白,这

一点都不夸张地说:如果当时亚历山大杀进了中国,那就好比几只猎狗冒冒失失的闯进了狮子老虎们厮杀的战场,其结果一定是不言而喻的!

那亚历山大到底是谁?他是怎么打下一个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庞大帝国的?马其顿方阵为何战无不胜?如果当时亚历山大杀进了中国,到底会发生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跟随这个西方历史上最著名的军事统帅亚历山大大帝,一起去看看那场波澜壮阔的亚历山大东征。

亚历山大东征

亚历山大到底是谁?他究竟做过什么?

在西方历史上,有四大著名军事统帅,他们分别是亚历山大、汉尼拔、恺撒大帝、拿破仑,其中尤以亚历山大最负盛名,人们通常也称之为亚历山大大帝。

亚历山大出生于公元前356年,他的父亲是当时古希腊西北部的马其顿王国的国王。在亚历山大出生的这一年,中国也发生着一件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事,叫做商鞅变法。

亚历山大大帝

1、少年军事天才。

亚历山大从小就兴趣广泛、聪明勇敢,12岁时就能驯服别的骑手都不能驯服的烈马。13岁时,亚历山大便师从当时希腊“最博学的人”亚里士多德进行各种学习,年纪轻轻就博学多闻,雄才伟略。

在亚历山大16岁时,他的父亲出外征战,于是他便代父亲统治整个马其顿王国,其间还亲率部队平息了当时王国内部的武装起义。

亚历山大18岁时,由于他的父亲征战失利,导致诸城邦联盟一起联兵攻打马其顿王国。此役中,亚历山大亲率一路大军,寻机突入全歼敌军,使王国获得了极为关键的胜利,其军事天才也在此役中展露无疑。

率军进攻的亚历山大

2、率领40000大军征服世界。

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的父亲遇刺身亡,于是年方20岁的亚历山大继承了马其顿王国的王位。即位后的亚历山大立即在国内发动清洗,将王国内部的敌人一一铲除。

随后又连消带打地解决了王国周边的不稳定因素。王国政权稳定后,亚历山大认为好男儿就应当建立不世伟绩,才不枉此生。为了实现征服世界的野心,便开始了一场远征。

亚历山大的远征军以马其顿军为主,以雇佣军及一些城邦盟军为辅。一共有30000步兵,5000骑兵,还有160艘舰船,这也基本算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海陆配合作战吧。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亲率这支近4万人的远征军出发了,踏上了那段波澜壮阔的东征之路。

亚历山大检阅东征军

3、不可战胜的亚历山大大帝。

靠着这支4万人的军队,亚历山大硬是在外征战了十年,并且先后征服了波斯、埃及,以及今天的土耳其、叙利亚、西亚、中亚等地区,一直打到印度,打下了一个横跨亚非欧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为什么亚历山大的这4万大军竟能有如此强悍的战斗力呢?说到这里就要说远征军的主力马其顿军,而说到马其顿军,就不得不说那个让人闻风丧胆,谈虎色变的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方阵具体是怎么回事,这点我们在下文会详说。总之很大程度上,亚历山大就是靠着这个方阵在东征战场上战无不胜,被人称作不可战胜的亚历山大大帝。

当亚历山大东征到了印度河流域的时候,由于出门太久,打仗辛苦,军队里面士兵的厌战情绪蔓延,不得已只能撤军了。而当时,东征军离中国仅一山之隔。

亚历山大当时离中国到底有多远?

东征军最终到达的地点是印度河流域,也就是今天印度及巴基斯坦的境内,与我国中间仅隔着一座帕米尔高原。而这也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的终界。

帕米尔高原古称葱岭,地跨我国新疆西南部,也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如果当时亚历山大的东征军翻越帕米尔高原,再穿过后来的阳关地界,那就到了中国当时的秦国了。

而亚历山大永远不会想到,就在那与他一山之隔的地方,就有着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而中国国内那些正四方征战的诸侯同样也不会想到,就在隔壁竟然有着一个如此庞大的超级帝国。

当然,亚历山大如果后来有知,那他一定会庆幸当时没有带兵杀进中国,否则等待的他无疑会是一场碾压、一场蹂躏,一场屠杀。

亚历山大帝国与中国的地域关系

如果亚历山大杀进了中国,那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

1、亚历山大首先会遇见谁?

亚历山大打到印度河流域的时候是公元前326年,正值中国的战国七雄争霸时期。如果此时亚历山大杀进中国,首当其冲要遇见的便是已称霸西北达300多年的战国霸主秦国。

当时秦国的国君便是东伐义渠,西平巴蜀的秦惠文王。而秦惠文王的手下则是雄才汇聚,文有张仪合纵连横,武有司马错南攻北伐,可谓雄才汇聚,虎啸龙吟。

如果亚历山大对上秦惠文王,马其顿军对上秦军,双方胜算如何呢?请看下文。

2、马其顿军VS秦军。

●先来看马其顿军

马其顿军令人闻风丧胆的马其顿方阵,其实就是一个步兵冲锋时整齐划一的冲击方阵。

以前,西方世界的步兵打仗都是比较松散的,一窝蜂式的向前冲锋,杂乱无章。甚至古希腊文明早期的战斗模式还是贵族士兵单对单进行单挑。

后来随着战争的频繁和剧烈,才衍生出了方阵战术。为了让方阵士兵行进更整齐,斯巴达人还发明了用笛子控制节奏的方法。

到了亚历山大和他父亲这里,又用过一系列的改进,把方阵战术真正的发展到了顶峰!也就是马其顿方阵。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见识一下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方阵

方阵的布置:士兵全部手持六七米长的马其顿长矛,排成横队,纵深16人,士兵与士兵之间有较大间隔,第一排士兵半蹲,第二排士兵将长矛搭在第一排士兵肩上以能更好发力,前几排的士兵矛头都是直对前方,后排的士兵有的将长矛倾斜,有的垂直于地面握紧。

作战的方式:听号令整齐划一的向前冲击,像一面带刺的墙一样猛烈撞向敌人。而骑兵也有长矛,骑兵冲锋时将长矛顺势刺向敌人,然后再拔出刀剑继续战斗。

整个方阵作战的精髓就在于全体士兵同心协力,齐头并进,如有不遵号令或者临阵脱逃者,会受到最为严厉的惩罚。

亚历山大之所以在东征战场上战无不胜,很大程度上便是靠着这个马其顿方阵。但这个方阵也有弱点,首先它要受地域限制,其次它发起冲锋时最刚的地方就只有正面,如果几面夹攻,对它来说就是很致命的。

马其顿方阵冲锋时

●再来看秦军。

秦军主军的前军和后军都各布置有三排弩兵,除此外,两侧还各有一个弩兵方阵,他们的弩箭在两百多米范围内可射穿古代的任何盔甲。

每名弩兵都背着两个负矢环,每个负矢环里放着100支弩箭,也就是说每名弩兵都携带着200枚弩箭。而以当时秦军军队的配置,大约每部军队配置弩兵5000人,也就是每部秦军携带100万支弩箭。

这些弩兵在作战时每三排为一个小组,前排弩兵负责发射,后两排负责装箭和上弦,大约两秒就能发射一支弩箭。也就是说这100万支箭足够秦军连续射击20分钟。

所以,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的秦军万箭齐发,箭如雨下的场面绝对不是虚的!

万箭齐发

除此外,秦军的弩上都有瞄准装置,也就是说在保证数量覆盖的同时,还能尽可能的保证射击的准确性。并且当时的秦军还拥有不少射程近千米的重型武器。

除此外,秦军的主军阵中也同样装备有长度和马其顿长矛差不多的武器,但不同的是,秦军是用这些武器与戈、戟等装备出了许多不同的兵种,和战车、骑兵等组成了更为复杂的军阵。

除此外,自古以来中国人打仗都讲究的是上兵伐谋,讲究的是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战国群雄争霸的时候,几乎每次大战都是要靠谋略来打的。而这些东西,岂是从西方来的马其顿军能懂?

秦军军阵

3、所以,当亚历山大对上秦军会发生什么?

当时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军有多少人?刚出发的时候才4万,经过十年征战还能再剩下3万就很不错了。而人家秦军在赵国打个长平之战时,双方投入的总兵力都是以100万起步的。

而你亚历山大这区区三万人马,甚至都还不如一个最小诸侯国发起一次战役动用的军队。所以可以预见,当马其顿军对上秦军,情况大致会是这样:

当马其顿军迈着无坚不摧的步伐向秦军发起猛烈冲锋的时候,秦军弩兵连续不断的使用万箭齐发技,就连秦军面容都还没看清,马其顿军已经损失了大半。

这时,秦军两支骑兵从左右两侧出动,对马其顿军实施左右夹击,只能闷头往前冲的马其顿军左右两侧基本没有办法能抵挡骑兵的冲击,于是马其顿方阵被冲的七零八落。

此时,秦军前军弩兵向后退去,露出了中间的步军阵,步军成一个个的战斗阵型踏步冲向马其顿军,迅速的将凌乱的马其顿军全数歼灭,亚历山大被生擒。

并且,秦军大可以不照样和马其顿军硬刚,只需从三十六计随便拿两计来用了,便大可能使得马其顿军全军覆没,东方智慧一定能让亚历山大目瞪口呆!

并且,当时的中国可并不止秦国一个诸侯国,和秦国差不多量级的国家还有六个!

亚历山大:我很忧虑

所以,亚历山大应该感到庆幸!如果他当初真的冒冒失失闯入了中国,那这种和一群绵羊闯进了狮子老虎们战场何其类似!

而那样的话,西方历史上也就再没有四大著名军事统帅了,而中国历史也可能会多一个曾经俘虏西方帝国国王的记载吧!

如果亚历山大大帝带着他的马其顿方阵杀到中国,不是当时的中国能不能抵挡的问题,而是亚历山大大帝能不能全身而退的问题。

那到底会不会这样呢?我们只能依据当时的历史脉络,去演绎一番这个并不存在的碰撞。

那么,这个雄心勃勃的亚历山大大帝是何许人呢?让人闻之胆丧的马其顿方阵是个什么鬼,有什么优劣势,凭借这些优势?亚历山大大帝的取得了哪些胜利?因为这些劣势,马其顿方阵又打了哪些败仗?

当时的中国,是哪个朝代,亚历山大大帝进入中国,首先会遇到谁?中国是否有克敌制胜的绝招?

亚历山大大帝,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他是公元前四世纪的马其顿国王,同样也是西方四大军事统帅(亚历山大大帝、汉尼拔、凯撒、拿破仑)里排在第一位置的存在,可见其军事能力的出类拔萃。

马其顿方阵,一个听起来就很吓人的名字,它也确实吓人,我们看看它的配置。

马其顿方阵的前身,就是古希腊重装步兵,一手持盾一手执矛的智慧女神和战争女神雅典娜,头戴高冠、手持盾牌战争之神的阿瑞斯,其艺术形象都脱胎于古希腊重装步兵。

在古希腊重装步兵败于波斯人手下之后,马其顿人观察到了其致命的缺陷,从而加以改进,形成了在那个时期几乎无敌的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方阵分为联合方阵和初级方阵,联合方阵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小型军级编制,初级方阵相当于一个小型师的编制,每个联合方阵包含四个初级方阵,一个初级方阵的人员由四个团4096名甲兵组成,64名一个排,128名一个连,256人一个营,1024人一个团。

除此之外,满编的初级方阵还包括2048名的轻装盾兵、1024名的辅助兵和1024名的骑兵团,合计8192人,很符合现在的比特率。

这样下来,一个联合方阵大约32000人,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就是这样的编制。

作战时,以16乘16共256名手持长矛及盾牌的步兵构成的正方形阵形,马其顿方阵就是由这些正方形的兵盾构成。

马其顿方阵的武器配置,阵中的甲兵手持手持约六米长的萨里沙长矛,比古希腊重装步兵的配置大了一倍。盾牌为直径60公分的圆盾,并用皮带挂在脖子上,只保护自己的左侧,同时配备近战的小型短剑。

作战时,前排士兵半蹲长矛向前,后排士兵的长矛架在前排的肩上,如果前排的士兵倒下,就由后排的随时补上。

轻装兵则部署在甲兵的后排,两侧主要是由贵族组成的骑兵和部分轻装兵,负责保护方阵的安全,使其免受敌方的冲击。

马其顿方阵的优势就是协同作战,就在于行动的整体一致性,先是骑兵冲击敌方阵营,被打乱以后,再护着方阵一直向前,可以说是所向披靡。面对方阵里面的长矛兵,那些被骑兵冲垮的敌人,基本上没有招架之力,只能被无情的长矛洞穿,收割生命。

在亚历山大大帝开始启用马其顿方阵的时候,他的敌人基本上还处于一窝蜂似地杂乱无章的人海战术里,面对这种组织严密的方阵,就如同后世的钢铁洪流碾压敌方的步兵一样。

凭借方阵的优势,在被攻击的敌人醒悟过来、找到破解之法前,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方阵就像一部无情的战争机器,碾碎了敌人的阵地,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亚历山大大帝为什么可能会和中国人相遇呢?这就和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有关。

公元前336年,马其顿王国腓力二世遇刺身亡,他年仅20岁的儿子继位,这就是亚历山大大帝。

在平定了希腊以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大帝率领他的马其顿方阵开始东征。

先是以参与刺杀父亲为借口,向波斯发动进攻。通过格拉尼库斯河战役、伊苏斯战役及高加米拉战役,大破波斯军队,打败了大流士三世,灭亡了波斯。

其后,亚历山大大帝又相继征服了中亚地区,一路跋涉,来到了南亚次大陆,开始征服印度。

公元前327年,在征服了印度的一部分以后,由于常年在外作战,亚历山大大帝的将士们已经十分疲沓,加上不适应印度的气候,生病的人越来越多,强烈要求撤军回国,甚至因此发生哗变。

在这种情况下,亚历山大大帝不得不顺从民意,开始撤军,到公元前324年初撤军完成,十年东征宣告结束。

此时,随亚历山大大帝出征的35000名将士们,因为战死、疾病等等减员,实际上已经所剩无几。

有人说,当年亚历山大大帝本来是打算穿越帕米尔高原征服中国的,但是因为走错了路,才来到了印度,以至于错过了和当时的中国交锋的机会。

我们且不管这个说法是否属实和科学,只分析一下,假设当年亚历山大大帝带着他的马其顿方阵,顺利杀到了中国,那么会发生什么呢?

是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方阵一样的所向披靡呢,还是被中国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我们就看看马其顿方阵的缺点,和它曾经的败绩。

再锋利的长矛,也有缺陷,马其顿方阵一样避免不了,它的缺陷就是方阵的侧翼。

一旦对方突破马其顿方阵两侧的骑兵和轻装兵的防护,进入方阵内部,这些手持六米长矛的甲兵,很难灵活地转身,而其配备的短剑,对上敌人的长剑或者大刀,基本上也是死路一条。

另外,马其顿方阵对地形也有要求,一般都是便于施展队伍的地方。如果被地方引诱到不利地形,同样很容易被破局。

我们看看马其顿方阵曾经遭遇的败绩。

所向无敌的马其顿方阵,在后来与罗马帝国的第二次马其顿战争中,被采用小步兵战术的罗马军团狂虐了。

罗马军团之所以能够打败马其顿方阵,就是利用了它的缺陷,在不利于方阵展开的地形上,破了骑兵之后,从侧翼攻入了方阵之中,然后,就如入无人之境。

实际上,当年亚历山大大帝用方阵对付波斯大流士的时候,它的侧翼就已经暴露在波斯人的枪口之下,但可惜的是,几次这样的机会都因为波斯的判断出问题而被错失,否则,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历史有可能重写。

而导致马其顿方阵消亡的直接原因,则是投射类武器如弓箭和投掷枪的大量使用,这样不用和方阵近距离接触,就可以有效杀伤方阵中的士兵,从而导致方阵的溃败。

我们再来看看,当时的中国,是怎么样的情况。

公元前327年前后的中国,正是战国七雄争霸的阶段,各国之间合纵连横,不亦乐乎。

这个时候,最有可能率先和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方阵交战的,就是秦国。

此时的秦国,是秦惠文王嬴驷执政时期,文有张仪,武有公孙衍、樗里子、司马错等人,加上商鞅变法已经把曾经羸弱的秦国打造成了七国之中的最强者,可以说当时的秦国正处于高潮阶段。

秦国的军队拥有20万常备军,其中有车兵、步兵、骑兵和水军。车兵配备战车千乘,主要用于平原作战,采用全木战车,配两套三米的矛、钺和弓箭,有的还有盾和弩等,可进攻可防守。

步兵同样是军队的主体,分为重步兵和轻步兵,配备长戟、长盾和弓弩等等。

秦国的2万骑兵,配备非常精良,武器为弓箭之类,主要是支持车兵、步兵,射杀远距离的敌人。

秦军的护甲,主要就是金属扎叶制成的合甲,防护效果很好。

此时秦国作战,最擅长使用的就是弓箭阵,相当于那个时代的远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了。

而且,秦军的弓箭射程要比马其顿的远,更重要的是,主场作战,弓箭供应可以做到源源不断,而马其顿方阵的弓箭,那是用一支少一支,人是死一个少一个,而秦军这里可以不断补充。

公元前53年罗马克拉苏军团和安息帝国的卡莱战役,安息帝国就是依靠充足的弓箭供应,从而打败罗马军团的重装方阵的。

因此,当亚历山大大帝带着他的35000人的马其顿方阵,劳师远征来到了中国时,而实际上,算上数年征战的战损,这个时候的马其顿方阵已经不那么完善了,攻击力也打了折扣。

当他们和全国动员、以逸待劳的秦国虎狼之师相遇以后,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

秦国的战车、步兵和骑兵,居高临下,俯视着这一群高鼻深目的黄头发色目人;而亚历山大大帝望着眼前的中国军队,肯定感觉和他这一路上交手过的军队都不一样,因为秦军早已经是在连年的战争中锻造出了铁血的气质。

双方经过一番观察,都在估算对方的实力和作战方式。

而作为远道而来的亚历山大大帝,很有可能是率先发动进攻的一方,毕竟是侵略者嘛,想要征服,当然得先下手为强了。

亚历山大大帝一声令下,马其顿骑兵冲了出来,向着秦军而去。

这边的秦军,自然不是吃素的,先是用弓箭对着气势汹汹的马其顿骑兵就是一顿猛射,在箭雨下的马其顿骑兵纷纷中招,待双方距离接近,秦军的弩骑兵即拍马而上,此时已经在箭雨下伤亡过半的马其顿骑兵不得不选择败退。

见秦军占了先机,正面的战车、步兵随着骑兵的节奏跟上,并使用弓箭和投枪向马其顿方阵里猛砸。

同时,只见令旗一摆,埋伏在周围的秦军一拥而上,把马其顿方阵包围了起来,使其成为瓮中之鳖。

虽然马其顿方阵也配备了弓箭和投掷武器,但因为射程和地形的问题,远没有秦军对其造成的杀伤大。

被秦军远程武器打得乱了阵脚的马其顿方阵,它的长矛阵根本起不到作用,大量的伤亡,已经使方阵出现了溃败的迹象。

此时,亚历山大大帝看形势不利,欲收拢骑兵再次冲锋,试图干扰秦军的攻击,但经过一番努力,他发现根本组织不起来了。

被秦军牵制以后,正面进攻一向所向无敌的马其顿长矛兵,显得是那么的笨拙,在秦军的三面围攻下,侧翼缺陷完全暴露的马其顿方阵,等待它的,只能是死亡。

有人会问,如果秦军选择和马其顿骑兵先硬刚呢?呵呵,如果秦军的统帅不傻,他就不会这样做。事实上,当时秦军的几大统帅,都是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打出来的,面对马其顿方阵这样的结构,自然会扬长避短,不会给亚历山大大帝机会的。

我们可以假设这样一个场景,就是双方的骑兵直接对撞,如果秦军骑兵失利的话,注意,是失利,并不是溃败,秦军就不会选择与马其顿方阵近距离搏杀,而是在己方骑兵撤出后,利用箭阵远距离对马其顿人进行大规模的杀伤。

秦军的弓箭应该是不缺的,对付这样气势汹汹的外来侵略者,秦惠文王和他的文武大臣们,不会不考虑准备周全的。

战斗的结果,会让亚历山大大帝明白,这个在其他地方屡试不爽的马其顿方阵,在中国人的面前,其实就是个笑话,他会后悔的。

即便秦军失利,战国七雄们,在外敌入侵的情况下,他们能不一直对外吗?数十万上百万的军队,对付仅数万的外来者,结果不想就知道,冷兵器时代双方的力量对比,可不是大刀长矛对热兵器的后世。

所以,如果亚历山大大帝顺着河套平原南下和秦军相遇,失败是唯一结果。


参考资料

标签: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