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明清时期两大文化标志建筑振河阁、雁塔即将启动重建

来源:未知   作者:不详   发布时间:2023-10-16 13:21   点击:264次
摘要:曾为山东巡抚黄克缵生祠为感谢山东巡抚黄克缵对德州城的维修,州人曾自发地将振河阁作为祭奠山东巡抚(后历任兵、工、刑、户、吏五部尚书)黄克缵的生祠。从明代禹城翰林刘士

近日,由德州市德州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南运河(德州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项目-新雁塔、振河阁建设项目EPC总承包项目。通过公开招标,最终由山西省古建筑集团工程有限公司(牵头人)、山西省古建筑集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体成员)联合中标。

其中,新雁塔拟建位置为北至运河东堤顶路、东至九衢泉家园小区、南至连陈街、西至运河堤顶路;总占地面积约40亩;

振河阁拟建位置为北至小锅市、东至石德铁路、南至天衢西路、西至运河东堤顶路。总占地面积约50亩,

新雁塔建设项目计划工期500天,振河阁建设项目计划工期360天(以项目具体开竣工时间要求为准)。

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两大明清时期标志建筑。

它们是德州的古城墙上的两个特有建筑,雁塔位于城墙东南角上,振河阁位于西城墙上,具体位置如下。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德州雁塔
雁塔建在东南角的城墙上面,也就是目前的东方红路德城区工商银行附近。内部为三层,外部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砖石结构,塔高三十米,塔基每面三米,共六面,逐层收缩,层外出短檐,檐下砖砌斗拱。每层交错开窗,塔尖为葫芦状。内部为空筒式结构,设蹬道,绕内壁盘旋而上。整个建筑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
德州的雁塔,又名题名塔。塔的腹部中空,如同一座房屋,四壁镶嵌石板,用来镌刻德州籍进士和举人的名字。塔中从明洪武二十七年开始,一直记录到崇祯十六年的最后一名进士荣尔奇,总共有61人。不知道为什么,比《德县志》中记载的少了两人。举人从洪武二十三年的张璞开始,记录到崇祯十五年的宋炳,有196人,比《德县志》所记多出了6人。
康熙年间,德州进士田雯,筹资对雁塔进行了修缮,增加了两块石板,同时补题了清顺治到康熙年的进士16人,举人28人。作《题名记》于塔上,以振文风,表彰前贤。

雁塔

雁塔

振河阁,是古城德州著名的赏河景观,也是古城德州的著名景点。它坐落在德州大西门以北、小西门以南约100米处的西城墙上,由明代署济南府同知、德州知州孙森遵照山东巡抚黄克缵的指令,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修建。

振河阁

民国初年振河阁

建阁源于德州城大修

德州振河阁的建造与万历四十年德州城的大修有关。德州砖城修建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由于运河水不断泛滥,特别是弘治年间连续几次地震,使旧城城墙多处坍塌,多个敌楼颓圮,城门倾斜,到了万历年间已经破败得不成样子。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山东巡抚黄克缵认为德州地势险要,不仅是北京的南大门,而且是漕粮重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不能任其这样破败下去。

当时,正逢万历三大征(平定哱拜叛乱的宁夏之役、平定日本丰臣秀吉入侵的朝鲜之役、平定杨应龙叛乱的播州之役)之后,国库空虚,加之连年灾异,百姓尚不能丰衣足食。仅仅靠德州一州或济南一府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于是黄克缵便决定集山东全省(六府)之力,对德州城进行了重修。这是继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建成德州城后的第一次大修。工程完工后,用所剩余物料修建了振河阁和城东南城墙上的雁塔。

德州城的这次重修,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所需物料皆是通过水运,将所需木材、石板、石块、石灰等物资通过运河由天津和通州运来德州。

据时任武德兵备道佥事陈亮采《修德州城记》描述:由于德州地处平原,木材及石料均需外运,因此,最初工程预算为金钱5万,工期3年。后大家集思广益,全部物料经水路运达德州,实际用钱3万,用时2年,既保证了工期,又大大节省了费用。

曾为山东巡抚黄克缵生祠

为感谢山东巡抚黄克缵对德州城的维修,州人曾自发地将振河阁作为祭奠山东巡抚(后历任兵、工、刑、户、吏五部尚书)黄克缵的生祠。

从明代禹城翰林刘士骥所作《振河阁私祝记》可知,当初德州父老曾向德州知州要求为黄克缵修建生祠,泣曰:“公德泽遍东土,而以城工,故尤注意广川,吾侪安能忘昔贤有遗爱者,往往生而血食,愿为公建特祠。”

地方官则认为:“公谦谦君子,不近名,不居功,俨然社而稷之,且大拂公意。”于是,德州父老便要求将振河阁作为黄克缵的香火之地:“吾何以致吾情矣。即不创祠,必择地而寓香火焉。夫嚣尘之区,不可以辱公。是阁也,缥缈天际,四望廓然。西则河流滉瀁,暎带平野;东则宫墙数仞,春树万家;南则雨帆风缆,千艘鳞次而来;北则帝阙,五色之云依稀在睫。亦一方之雄概乎。愿以阁奉公,岁时率子弟诣焉。百稽首以祝公戬谷,是吾侪区区私念,公所不能禁也。

运河挑直后风光不再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为避免运河对德州城的冲刷,遂将城西运河弯曲河道挑直,大运河远离德州城西3里之外,振河阁由于远离河道而丧失观景功能,昔日登攀的盛景不再,逐渐走向冷落荒凉。乾隆初年德州诗人刘友田的《登振河阁感怀》反映的是此处的破落景象:“剑冢一堆荒草合,连城十二野云平。风传画角秋呜咽,霜落长河水独清。”

到民国时期,振河阁已成了危楼。1937年10月,日本鬼子进攻德州,在轰炸小西门时将振河阁给炸塌了。1959年,开拓迎宾路时,振河阁所坐落的那个墙台,正好处在迎宾路上,也被夷为平地,存世300多年的振河阁彻底消失。


参考资料

标签: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